书香君·观点

  温儒敏:老师不读书,怎么指望学生喜欢读书?

  

  新学年开学快一个月了,很多学校都启用了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家长们、老师们、同学们对这部新的语文教材感觉如何?评价如何?今天,我们来听一听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话。

  

温儒敏

  前言

  “我觉得教学是值得用整个人生投入的事业,是我所痴迷的乐事,是一份完美的精神追求。”10年前,北大教授温儒敏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这一简洁凝炼的获奖感言,是他几十年教育生涯的总结,他享受这追求与奉献的过程。

  温儒敏曾历任许多学术要职: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除了专业研究,温儒敏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与组织工作。从大学语文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编教材、开讲座包括身体力行讲课,他从多方面着手,希望带动大家回到语文教育的本质,“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担任“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是温儒敏将理想变为现实之一种途径和呈现。2012年,教育部聘任温儒敏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主编,以人教社编辑为主,从全国调集数十位专家和特级教师,历时5年,编撰一套全新的教材。目前,这套“部编本”教材已部分在全国投入使用,今后数年将成为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9月16日,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您发现中国语文教育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温儒敏:最主要的问题是学语文不读书,读书少。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

  读书少是因为缺少氛围,社会心理焦虑,家长和师生不得不屈从于应试教育。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极大。某个省市也曾试验减轻学业负担,让学生自主学习,往素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中考主要看平时表现,但是马上引起家长们的反对。为什么应试教育走不出来,不能怪教育本身,这和社会的紧张程度和焦虑感有关。大家总在说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实际上是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少数。竞争如此激烈,家长如此紧张,应试教育很难抑制。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方法上做点改进,希望能有些平衡。既让学生考得好,又不把脑子搞死,那才叫水平。

  是怎样改进的?“部编本”的课文有哪些变化?

  温儒敏:课文数量减少了。拿一年级上册来说,原来人教版共有41课,包括汉语拼音13课,识字8课,另有课文20篇;“部编本”减少到32课,其中汉语拼音减少为8课,识字则增加到10课,另有课文14篇。一年级下册原人教版有39课,包括识字34课,课文5课。“部编本”减少为29课,包括识字8课,课文21课。初中原来人教版的七年级上册和下册都是30篇课文,“部编本”减为24篇。

  和旧教材比,“部编本”的教学类型增加了。一年级原来就是拼音、识字课文和一般课文这3种类型,还有一个供梳理知识、复习巩固用的“语文园地”,新教材则在原有3种类型基础上,增加“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以及“读书吧”等新的栏目。新教材课文数量减少,但课型和结构调整,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了,也更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保留或增删的标准是什么?

  温儒敏:“部编本”课文的选篇强调4个标准:一是经典性,二是文质兼美,三是适宜教学,四是适当兼顾时代性。

  在调整中,有些老课文回来了,有些受欢迎的课文又删掉了。增删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因为考虑是否适合某个环节的教学,或者是对于课文内容与价值导向有不同意见。有些课文删掉了,我也觉得挺可惜的。但教材编写不同于个人著作,这是社会公共知识产品,需要寻求较多的共识。

  您希望通过教材改革逐渐达到怎样的目标?

  温儒敏:从小学抓起吧,寄希望于小学和初中。在小学初中阶段养成读书的爱好与习惯,那么也就可能打好一生发展的底子。所以新编的小学初中语文教材是很注重激发阅读兴趣和拓展课外阅读的。要想办法让学生不要过早陷于流俗文化,微信、电视、漫画、网络文学……非常容易吸引中小学生,但有很多都是流俗、时髦,甚至垃圾,孩子自制力差,进去就难于自拔,那么还怎么要求他们读书。新教材在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也希望通过亲子阅读,多少能净化一下读书的空气。如果我们的社会有20%的家庭有些读书的氛围,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可能会大大好转。

  这个目标看上去并不高。

  温儒敏:很难。如今中国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但大家都觉得社会风气比较粗俗,精神生活匮乏。国民不是不阅读,但读得最多的就是微信,里边当然也有好东西,但大部分都是垃圾。养生呀、股票呀、八卦呀为主,大都是流俗的东西。新教材不可能扭转社会风气,但在这方面也用了心。我们希望从孩子抓起,激发读书兴趣,在观念上也做点改进,比如我提出要让孩子们“连滚带爬”地读,主张“海量阅读”,可以读一些“闲书”,不能都是为了写作或考试而读书,那样不会有长久的读书兴趣。

  比起其他版本,“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过去所有课都是精读,细嚼慢咽,现在允许一部分读得快一点、粗一点,往课外阅读延伸,课堂上精读精讲的份量少一些,让学生有一些自主阅读,先培养兴趣。对高中教材也贯穿这样一个理念,同时要读得深一点,多读跳一跳才够得着的书。现在到处看见“悦读”这个词,就是痛快读书。但这只是阅读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应当是要深一点、难一点的——慢慢来,一些观念中小学老师要改。

  比如有个老观念:好读书不求甚解。要求学生读书别马虎,要认真,是必须的。但在阅读兴趣培养上,有时也应该允许读得快点,挑有兴趣的读,可以“不求甚解”;还有个观念:不动笔墨不看书,要求孩子凡是读书就写笔记,要学怎么写作,这也是煞风景的。孩子也应当有他们的自由阅读。

  课外阅读的确重要,培养读书兴趣必须拓展课外阅读。

  温儒敏:没有课外阅读,那语文教学就只是“半截子”的。新编语文教材主张读书为主,读书为要。抓住这条,就可能化繁为简。语文江湖很大,有各种流派,你提出某种观点,挑刺都会很多。但还是要抓住读书这个本质。我是提倡语文教学采取“1加X”的办法的,就是拓展阅读。比如教一篇古文,连带让学生读四五篇古文。增加的“X”部分,不一定读那么精,泛读也可以的。有足够的阅读量,语感才能出来。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是我们带了二十多位年轻老师,花了三年时间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两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其中很多选篇比较经典,也比较深,是“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书,希望能引导一部分对读书感兴趣的学生,刺激他们读书的欲望。

  要让学生对读书对语文课有兴趣,前提就是语文老师是“读书种子”。可惜现在许多老师都不怎么读书。即使读一点,那也是教辅、文摘、微信一类,是所谓“悦读”,或者只是很功利的职业性阅读。老师不读书,怎么指望学生喜欢读书?我主张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要有属于自己的自由而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很多老师会说,如今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但老师应该把读书看作“充电”,再忙也不能不读书,每天少看点微信、电视,用这部分时间来读书,积少成多,就会很可观。当读书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气质风范也会改变,这对老师来说很要紧。做教师,不一定要求知识非常广博高深,但气质风范必定是倾向博雅的,这会让教师在孩子们眼中成为值得崇尚的人,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升学考试是否也会有相应的要求和变化?高考仍是检验语文教育的一个标准。您认为实行“部编本”教材,将会对高考语文改革有怎样的影响?

  温儒敏:肯定会带动考试,比如要。“部编本”教材回归到语文的本质,抓住了读书这个“牛鼻子”。我想中考高考也会重视读书的测评的

  关于写作教学,新教材也有改进。主要是强调读写结合,特别重视写作背后的思维训练。从小学到公务员都要考写作,为什么?是需要写作的人才吗?不是,其实是通过写作考察思维能力。我曾经写文章用过一个标题:读书养性,写作练脑。这是为了强调写作对于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写作教学不能停留于教给一些技巧方法,还要教“用脑”。

  

  书香君

  温教授说,只有抓住“阅读”这个牛鼻子,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意义。这一点十分值得大家深思。阅读提高语文得分,阅读开启美好人生。